名医名家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名医名家 > 正文

熟读经典、首重医德的名中医--唐宋教授

2017-09-19 17:43 |  | 

唐宋教授,第四批、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他熟读《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脾胃论》《温病条辨》等中医经典,潜心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数十载,通过多年教学和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中医教学和临床经验,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肝胆脾胃病、肿瘤、妇科及其他内科疑难杂症。

【学术思想】

概括来讲即“通升降,畅出入,和气血,调阴阳”

他主张中西医并重,衷中参西,以中为主,临床重视调理脾胃,调理气机升降出入和气血阴阳的平衡,坚持辨病和辨证相结合,注重辨证论治,提出辨证论治临床思维八法。

他认为治病的根本目的是调理阴阳,使人体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健康状态。要调理好阴阳,就要善于做到通升降,畅出入,和气血。要做到气血阴阳调和,升降出入通畅,就必须正确辨证论治。无论以何种方法辨证论治,表里、寒热、虚实、三焦、卫气营血、脏腑经络等都离不开阴阳这一总纲。中医治病,根据不同病情,制定很多治法,但总不离调和阴阳二气之平和。首先要辨证,判定疾病之阴阳盛衰,病位在表在里,在上在下,然后才能立法。疾病的病位有上下表里内外之别,感邪有微甚之不同,性质有寒热之分,临床应谨慎遵循阴阳之道理,选择正确有利的治疗方法,才能万举万全万当,使气血平和,保天年而长寿。

因此,调理阴阳是治病之根本,但归根结底,对人体来说,阴阳最终还是离不开气血,故《素问·调经论》曰:“人之所有者,气与血耳。”论生理,论病理,无论在脏腑在经络,在皮肉筋骨,都离不开气血。因此调理阴阳,必须善于调理气血。气血是人体生命的主要物质,任何疾病,尽管其病变部位与性质有所不同,但均可导致气血紊乱,促使有关脏腑功能失调。脏腑功能失调,又可以促使气血紊乱。二者恶性循环,将使病情加重至死亡。

气血条达和平是治愈疾病的主要法则。即审查病机时,必须辨证,查其所属,是表证,是里证,是虚证,是实证,同时又要察看大气有无风、寒、燥、湿、热之五胜对发生疾病的影响。在治则上使血气疏通,条达通畅,机体功能自可和平,而疾病痊愈。

升降出入,是气血阴阳运动的基本形式。升降出入,是基于阴阳学说而形成的气机消长转化的重要学说。升清阳,降浊阴,吐故(出)纳新(入)是气机的基本动态。因此要使人体生机存在,生化正常,生命健康,就必须使人体气血阴阳升降出入通畅,只有气血阴阳升降出入通畅,气血阴阳才能调和。若阴降而不升,阳升而不降,“阳奔于上则燔,阴走于下则冰”。由是阴阳否格,诸病乃生。通过通升降,畅出入,和气血,调阴阳,使阴阳气血升降出入,调和通畅,则达到“致中”“致和”的“中”的状态,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健康状态。

“通升降,畅出入,和气血,调阴阳”是唐宋教授临床总的基本治疗原则。这个原则的重点在和气血,措施在通畅升降出入,目的在调阴阳。气血调和,升降出入通畅,则阴阳平衡,身体健康。

【医德医风】

他始终将医务工作视作神圣而崇高的职业。他常说:“医学是关系到人们生命的大事。作为一名医生,虽然不能成为苍生大医,决不能做含灵巨贼,应以天下民生为己任,有天地之心,操术不可误人,不但要具备渊博的医学知识和精湛的技能,还必须有对患者高度的责任心,才能为群众治病,治好病。”

他推崇唐代名医孙思邈《千金要方》中的《大医精诚》,认为《大医精诚》堪称医德教育的名篇,可作为行医济世的标准和规范。在临床中,他背诵《大医精诚》和医德格言并一直恪守,将之作为自己行医和做人的准则。现虽年逾古稀,他仍坚持以解除患者痛苦为己任,凡门诊坐诊日风雨无阻。

【养生之道】

唐宋教授在养生上追求“道法自然”,重视肝脾等脏腑功能,在生活上把“三好”(即心情好、吃饭好、活动好)作为保健的准则。
一、知足常乐 注重肝气条达

他经常说,心情好,肝气畅达,气的升降出入和谐,五脏安和,健康就有保障。中医养生强调保持情志舒畅,就是这个道理。要保持愉快的心情,就要多和人沟通交流,倾诉烦恼,心情自然就好了。对于过往之事,唐宋也淡然处之。他常说,人生在世,酸甜苦辣的往事很多,但要多回顾“甜”,“酸、辣、苦” 就不再回味了,自己总感到很知足。知足常乐,是保持好心情的法宝。

二、食饮简杂 重视后天之本

   他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他建议多服用薏苡仁粥、山药粥等以健脾利湿。为了保护好胃肠功能,他常保持吃饭八成饱,并且每周有1~2次晚上不吃饭,只喝水、吃水果或喝牛奶。他掌握一个原则:“吃什么都可少不可多。”他还强调饮酒要适量,决不要多饮,每周1~2次、每次50~60克为宜。

三、修德养性 心身双修并重

   他常说,养生以修德为首务,修德则以修心为中心,《黄帝内经》记载:“修身为德,则阴阳气和。”孙思邈认为养性就是以“善”为特征的道德修养。平时多读书、读好书,追求自然平和的心态,就会健康长寿。

(文字来源: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