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药王山上坐落着始建于五代十国的药王庙,历经千年有余。庙内供奉着岐伯、雷公、扁鹊、华佗、张仲景、王叔和、孙思邈等名医坐像,留存着古人传承的药方(又称药签)104个。
在民间,患者上药王山抽签求取药方治病相沿成习。药王庙的药王大殿“医方碑亭”内有一尊《灵祐记》石碑,碑文记述了明朝万历年间李蔚从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千金宝要》(宋代郭思编,刊于1124年,系取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的简、便、验方及针灸法汇编而成)中得到药方并治愈家人顽症的过程,再现了孙思邈医术之神奇,见证了药王良方的益人功力。
据载,明朝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京兆华原(现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庠生李蔚次子李惟心左肘患疮,皮肤肿胀,状如剖开之石榴,颜色鲜红,大如碗口。家人多方延医,转瞬半年有余仍未确诊。
李蔚忧心忡忡,情急之下去药王山烧香求签。他虔诚地跪拜在孙思邈像前,口中念念有词,毕恭毕敬地乞签一枚,签上写着:“采药遇仙不知名,逢师一决见其成。凡胎浊骨尽抽去,摆手白云顶上行。”他详读再三,不解其意。返抵家中,闻听儒师李先生召见,他立即前往。李先生对他说:“令郎所患疾病为‘反花疮’。”李蔚问:“何以见得?”李先生告之:“昨日读孙思邈《千金宝要》,开卷读至疮科(即《头面手足瘰疮漏第十六》),又观令郎所患症状,当为‘反花疮’。”
听罢,李蔚顿悟签上“逢师一决”之含义。他马上翻阅《千金宝要》,书中有载:“反花疮,并治积年诸疮,取牛蒡根。热捣,和腊月猪脂封上瘥止。”于是,李蔚按方配药给儿子治疗。一天后肿止痛消,疮口收敛大半,数日之后即痊愈。为了感念药王的神功垂祐,李蔚将此事之始末刻在木板上并立于药王山,感恩药王,昭告百姓。
万历四十年(1612年),李蔚的大儿子李惟性患时疾,他又前往乞签,结果同样灵验。其时,李蔚看到当年自己写在木板上的字迹已被风雨剥蚀得模糊不清,于次年率长子、次子镌勒于石,以记其事、歌其功、颂其德。
“反花疮”为一种皮肤病,又名“翻花疮”,属疑难杂症。据明代薛己《外科枢要》载,后人亦用栀子清肝散加藜芦膏、补中益气汤加六味地黄丸、加味逍遥散加藜芦膏等方剂治疗反花疮,疗效甚好。孙思邈用牛蒡子根加猪脂治疗此症,出手不凡,方简效佳。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利用中医药治疗皮肤病之水准已经达到相当高度。
客观看来,求签治病具有盲目性,实不可取。这个故事折射出人们对孙思邈的期待和信赖,寓意药王如同神灵一般护佑百姓健康,彼此彰显着一种跨越时代、历久弥新的医患关系。
一代药王,一部时隔400余年的经典医籍,一个药到病除的良方,一两味极平常的中药,就这样延续着济世救人的奇迹,堪为神来之笔。“千金方使万人活,箫鼓年年拜药王。”这就是中医药的强大生命力,这就是历史遗产的高值馈赠。先人为后辈留下了丰厚的中医药文化遗产,世代造福百姓,令人感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