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典故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杏林典故 > 正文

医圣之路(三)

2013-04-15 10:35 |  | 宣统部

张仲景是否做过长沙太守,至今也没有更为确切的证据。而张仲景做没做过太守,也丝毫不会影响他的伟大,因为,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人们真正感受到了他留给后世的恩泽。在张仲景逝世一千三百多年后,人们把最高的赞誉送给了他,尊他为“医圣”!而更多的故事传说,也充分证明了张仲景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晋朝有一个叫皇甫谧的,他写过一本书叫《针灸甲乙经》,是针灸著作的经典。在这本书里,他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说张仲景遇见了侍中王仲宣。侍中是什么人?就是皇帝的贴身随从,是皇帝的秘书,可以出入宫廷,可以参与政事,所以是一个很亲近中央领导的重要官员,但是这个王仲宣这时候还不是侍中。张仲景见到他的时候王仲宣只有20岁。张仲景一看他,哎呀,小伙子,你身体可有病啊。你说谁愿意让人一见就说你有病?张仲景说20年以后你的眉毛会掉光,眉毛掉光了再过半年你就死了。王仲宣一听,说我20岁年纪轻轻的,你是咒我,还是忽悠我呢?张仲景接着说,你要想免除这个病灾,需要吃我的五石汤。王仲宣更不懂这是什么意思了。张仲景随后从药包里把五石汤给他,也没有收他的费。王仲宣心里很不高兴,没有吃这个药,说我好好的,二十来岁吃你这个药干什么?过了3天以后,张仲景又遇到了王仲宣,就问他,我给你的药你吃了吗?王仲宣吞吞吐吐地说,吃了吃了。看你的气色,你根本没吃我的药,你这个小伙子啊,对自己的健康,对自己的生命这么轻视。王仲宣没有听张仲景的话。过了20年,他的眉毛真的掉光了,眉毛掉光了之后过了187天,半年稍稍多点,王仲宣真的死了。王仲宣是什么人?此人名粲,就是王粲,字仲宣。他开始的时候投奔刘表,刘表没有重用他,后来又转投曹操,曹操对他很重用,后来他一直做到侍中。曹操为什么重用他呢?因为曹操是个文学家,他很爱有才华的人,而王粲是东汉末年的一个很著名的文学家,是“建安七子”之一,他和曹植并称为“曹王”。王仲宣生于公元177年,比张仲景小27岁,所以张仲景就说他小伙子,你身体有病,如何如何。王仲宣不敢当着张仲景的面直接发作,他比自己大27岁啊,是父辈。王仲宣死于公元217年,死的时候真的是41岁。但是这个事情也经不起严格的推敲。是什么病,会让张仲景预测王仲宣20年后眉毛会掉光?王仲宣虽然确实是41岁死的,但是很多人认为他是死于传染病。

为什么关于张仲景有这么多神奇的故事?是因为他悬壶济世,医术高明,能为百姓解除病痛,深受大家爱戴。虽然我们不能把这些故事当做历史,但这些故事,正是被他救治的病人及其后人,对于一代神医的赞叹和尊崇,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口碑!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环境和原因,造就了这样一位千古名医呢?

我们刚才提到的建安七子之一王粲,他写过一首诗,描写他当时逃荒逃难时候的情景,这首诗怎么写的呢?“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出门看到的不是满地庄稼,满地碧绿,而是白骨满地。“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一个面黄肌瘦的、面色惨淡的妇女,把自己怀中抱着的孩子扔在了草丛中。“顾闻号泣声,挥泪独不还”,回头听听孩子哭啼的声音,擦擦眼泪,自己走了,不回来了。为什么作为一个母亲这么狠心呢?“未知身所往,何能两相完”,不知道我活了今天,明天还能不能活下去,怎么让两个生命都完整地活下来呢?这是王粲当时见到的实际情况。

张仲景的生活时代具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战争连年不断。大家知道,三国时代,从黄巾军起义到董卓之乱,以后到天下纷争,三国鼎立,战争连年不断,生产力遭到了破坏,生产水平下降。人们的生活水平下降,抵抗力就下降,就容易爆发传染病。所以古书上常常记载,大兵之后必有大疫。这是张仲景生活环境的第一个特点:战争,传染病的流行。张仲景生活时代的第二个特点,是天灾不断。张仲景在世70年,我查过这70年的史书,在史书上记载的大的自然灾害有旱灾、水灾、冰雹、地震、蝗虫、龙卷风、泥石流、雷电、海水倒灌、河堤决口,几乎我们能够想到的自然灾害,那个时候都出现了,而且这些自然灾害能够记入正史中,说明这些自然灾害的严重程度不是局部的。自然灾害也破坏了生产力,导致生产力水平下降,导致人的生活水平下降,抵抗力降低,也导致大量的疾病流行。所以古人就有大灾之后必有大疫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