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景观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景观 > 正文

中医源文化展厅

2015-01-29 09:38 |  | 宣统部

“中医源文化展厅”以弘扬中原文化,突出仲景特色,培养传承人才为目的,以形成于河南为主的中医文化和经典为内容,用图文立体雕塑为手段加以呈现。

九曲黄河,蜿蜒苍龙之象;河图洛书,点画神秘之数。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孕育了华夏文明的源头——河图洛书,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象数理思维模式。

展厅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以黄河为时间轴的“中医源文化墙”,第二部分是以仲景学术为核心的“伤寒杂病论思维导图”,第三部分是培养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的“望闻问切四诊柱”,三个部分既相互独立,又前后呼应。

以黄河为时间轴的“中医源文化墙”

“中医源文化墙”涵盖“河图洛书”、“周易”(阴阳、八卦、六十四卦)、“黄帝内经”(五运六气)、“伤寒杂病论”(伤寒斗历图)四个主题,它们都是源自中原的文化和经典。

相传,上古伏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为《周易》来源。

河图有1到10十个数字,内圈1、2、3、4、5为生数,外圈6、7、8、9、10为成数,成数都是由生数加5而成。如“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水居北方,一、六也就代表北方;其他数字同理。

河图以十数合五方、五行、阴阳、天地之象。因此有了河图与五方五行相配图,揭示了阴阳、五行之理。仰观天象,斗转星移,天道左旋,生气上转,所以有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生;在地成形,则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明堂;阳生阴长,继而产生了五行生克制化。后世常用的“五行生克制化图”就是源于河图。

相传,在洛阳境内、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九州正预示着洛书中1-9所在的方位。

洛书与河图不同,是由9个数字组成,洛书1、3、5阳数居于四正,2、4阴数位于四隅,体现了阳气的重要性。河图、洛书相同的是“5”均位于中央,充分说明了中土的重要性,中土自旋,生化万物。

大家对洛书最熟悉的就是“洛书九宫图”了。九宫指天宫的九个方位,九个数字分别位于这九个方位。一、三、五为阳数,其和为九,故九为阳极之数。二、四为阴数,其和为六,故六为阴之极数。阴阳之数合而为15数,故化为洛书则纵横皆15数,乃阴阳五行之数也。

《黄帝内经》据此做“灵枢九宫八风图”,《灵枢˙九宫八风篇》有记载“太一移日,天必应之以风雨,以其日风雨则吉,岁美民安少病矣。”

北极星又称“太一”,居中央,北极星周围有北斗七星,斗柄所指方位(九宫指的是中央招摇宫,北方叶蛰宫等九宫),即八风所过(时令节气,二分二至四立),结合应时之气候的变化,进而预测疾病。

这是先后天八卦图及64卦方圆图:

先天八卦图特点:

相对方位阴爻(yao)阳爻数字相加平等,是平衡的一种状态,

后天八卦图的特点:

四正位置阴阳平衡的,四隅位置阴阳不平衡。说明先天八卦重平衡,后天八卦图重运动变化。

先天64卦方圆图:

此图是先天64卦方圆图。圆图:乾南坤北,离东坎西,其方位和先天八卦是一致的。方图:西北到东南连一条直线,从乾一到坤八也是先天八卦的顺序。所以称为先天64卦方圆图。[乾 (qian )、坤(kun)、震(zhen)、巽(xun)、坎(kan)、离(li)、艮(gen)、兑(dui)]

这是五运六气图,五运六气都有主、客之分,通过天干地支与阴阳五行的相配,来判断每年气候的变化。

首先来看五运这个图,里面这四圈为主运,古人将一年分为5部,分别是初运木,二运火,三运土,四运金,终运水,每年基本上都一样,是不变的(固定不动;主运是说明一年之中各个季节的气候变化和人体脏腑变化的一般情况)。外面这三圈是客运,如客之往来,年年不同。以今年为例,今年为乙未年,乙金为岁运,五运为金运不及,此为大运,主管一年(大运是说明全年之气候变化及人体变化总的情况);具体运用时,将年之天干对准主运的初运(按照五行相生,太少相生的规律排列),如今年,可以看到今年整体运势平稳,作物生长茂盛,但有可能金气不交,果实收成较差。

再看六气这个图,将一年分为6部,分别为初之气厥阴肝木,二之气少阴君火,三之气,四之气,五之气,终之气(分属一年六个时段24节气),这是主气(这个顺序是固定不变的)。客气由地支决定,(把当年的司天之气放在上表 三之气)司天在上,主上半年的气运情况;在泉在下,主下半年的气运情况。

这是伤寒斗历图,此图来源于伤寒例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决病法。总体上说明了阴阳的消长变化,体现了天人合一,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思想。

伤寒例:“从春分以后至秋分节前,天有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也”,2002年六月出现冰雹,子午相冲,此时阳气已盛,为寒所折,病热则重,至02年十一月非典出现,正应此说。

伤寒斗历图主要讲天人合一、三因制宜。

伤寒杂病论思维导图

首先看到的是伤寒阴阳六经病位病性图,主要采纳经方家胡希恕先生学术思想,加上病位病性,总结而得,此以阴阳为纲,分三阴三阳,三阴三阳病皆可分为表、里、半表半里,则辨证首分病性,次辨病位,在病性上有阴阳下的三阴三阳,在病位则有表、里、半表半里,如此六经辨证之大要可得。

这里是伤寒论思维导图,图示按三阳、三阴病归纳整理具有代表性的伤寒论方证条文,以图表的形式分为三级表述,放射式将证、条文、方剂组合一起,使理法方药层次清晰,便于理解学习及应用。

太阳主一身之表,为人身之藩篱,我们将太阳病在提纲统领下分为表实、表虚、结胸、痞证、蓄水、蓄血五个部分,以仲景群方之冠桂枝汤共21条为例,我们选取了第12条,因其提示了病名,论述了病机,相对详细的描述了症状。

阳明病参考五版教材的论述,在提纲统领下分为阳明热证、阳明实证、发黄证三个部分。阳明病突出的是“胃家实”,所以阳明实证中的三承气汤是其核心。

少阳病按提纲、少阳本证、兼变证来划分,以小柴胡汤为例,我们选取了症状较多且揭示病机及或然证的第96条,有助于理解及临床灵活运用。

这里是三阴经导图,太阴病为里虚寒证,治疗宜“理中四逆辈”。

少阴病为阴中之表,在提纲统领下分为寒化、热化、咽痛三个部分,这里以真武汤为代表,温阳利水。

厥阴病阴中之半表半里,可以与少阳病相对而看,少阳证为寒热往来,厥阴证为上热下寒,皆是枢机不利的表现。代表方剂是乌梅丸。

整版图示,条理分明,生动形象。

《金匮要略》思维导图:

《金匮要略》总结了东汉以前的丰富诊疗经验,当时对多种疾病的病因认识,明确地归纳为千般疢难不越三条,并将体虚感受外邪、从经络传入脏腑列于发病的首位。根据金匮要略对疾病的三因归纳,我们将金匮要略内容分为经络肢节病、气血津液病、脏腑病、妇人病、杂病五部分;以经络肢节病中的痉湿暍病为例,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而在伤寒论第31条中,也提到太阳病,项背强儿儿,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这也说明伤寒与金匮是有机的整体。

《金匮要略》各个部分原则上是选取临床应用较广且方证相对的条文组成。

这是金匮要略中的脏腑病,五种分类互有关联,比如呕吐哕下利病既与脏腑功能有关,又与气血津液有关等,故又将各个分类连接起来,既有分开的论述,又有承前启后的辨证统一。

望闻问切四诊柱

大厅两边的柱子上是四诊总纲,中间两个柱子上是望闻问切,每个方向是一诊,内容选来自经典,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望闻问切也是中医思维能力培养的核心。

整个大厅突出中医医理、医法、临床思维的展示与实训,是全校医药学“史、理、法、技、方、药”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也是临床技能实训课程--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实训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