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名家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名医名家 > 正文

热心传承 甘为人梯——记侯士良教授

2015-07-22 08:50 |  | 宣传统战部

侯士良于1959年考入河南中医学院,1963年毕业后留校任教。他生于1939年8月,中共党员,教授,研究生导师,第三、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从事中医药教学、科研、医疗46年,是全国著名中医药学家。曾任河南中医学院中药系副主任,中药教研室主任。为原中国中医药学会中药学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中医药学会河南分会理事、中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曾任《中原医刊》、《河南中医》、《中医研究》、《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等杂志编委,划时代国家级大型中药巨著《中华本草》编委。河南省卫生厅及河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审委员。2003年至今受聘为河南中医学院教学督导团成员。曾先后5次获河南中医学院先进工作者,1983年被评为河南省科技先进工作者,1991年获河南省高校科技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和奖励。现任河南省保健协会副会长,河南省全民健康促进会常务理事。

侯士良教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以教书育人为天职,刻苦认真做好教学和管理工作。40多年来,他始终站在教学和管理第一线,尽职尽责,出色地完成任务。他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多读博学,勤于思考,教学相长,不断提高。

作为中医药专业教师,同时肩负有学术发展的重任。侯教授率先在学术界提出中药“功能”药性的概念和内容,并在中南五省中医学院《中药学》教材才上首创“功能”药性一节,为中药药性理论增添了新内容。

他从1980年代初开始培养中药学硕士研究生工作,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中药学研究生培养的思路、方法和内容,产生良好的效果,受到国家学位办的重视,也得到国内同行的肯定。在他的努力下1983年获得中药学硕士学位授权。共培养硕士研究生16届26名;1990年代初,他又与北京中医药大学颜正华教授联合培养了3名中药学博士研究生。为学科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该学科培养了专业骨干,为中药事业的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从教伊始,他就坚持学习“四大经典”和中医学的全部课程,并逐渐积累医疗经验和实践技能,实现了由药到医的跨越,为病人排忧解难。特别是对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如脱发、乳腺增生等有独到的经验和疗效。更为疑难疾病如“脑积水”等的治疗独辟蹊径,创用经鼻给药通窍导水法,获得卓尔不凡的效果,为用中医药治疗医学难治疾病找到一条新路。

侯教授在完成教学、医疗任务的同时,非常重视科研工作,多年来他曾承担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如“四大怀药质量标准研究”、“怀地黄滋阴补血作用的研究”、“怀牛膝补肾抗衰老作用的研究”、“猪蹄甲与穿山甲作用的对比研究”、“熟地黄益智作用的研究”等,分别获得卫生部、国家中管局的科技成果奖励和河南省科技成果等奖励。研发保健品如少林药酒、康金咳宁冲剂等5项。出版有《中药800种详解》、《新编中药学》、《药性赋新编》、《中国本草全书·古本草药千种》、《中药学》、《临床中药学》等6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培养中医药传承人才,为第三批、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培养出师师承传承人2名,其中1人获优秀传承人称号。另有2人正在培养。

创建学科、培育英才。侯教授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从事教研室的管理工作,带动一批人把教学工作搞好是主要目标。首先从制度建设着手,严格实行新教师试讲制度、集体备课制度、业务学习制度以及教考分离管理等制度。自己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对年轻教师进行传帮带,介绍教学方法,组织听课,指导试讲,传授教学方法和经验。不仅如此,他还走出校门,开展野外实习认药,制作标本挂图、开展饮片标本辨认等辅助教学内容和手段,加强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使中药教研室教师整体教学水平显著提高,成为优秀教学团队。在此基础上,《中药学》课程连续两次被评为省级优秀课程。目前,该学科依靠过去的积累和近几年发展,《中药学》课程又被评为河南中医学院精品课程。教学实力的增强也带动了学科的进步,1997年以“中药学”与“中药化学”两个教研室为主体成功申报成为河南省重点学科,为第二次申报和目前成为重中之重学科建设奠定了基础。

70年代后期,国家恢复研究生学位教育。当时本校还没有中药学硕士学位授权。为了获得硕士点授权,他承担起中药学硕士点的申报工作,多次南下北上,精心准备,多方努力,终于在1983年获得中药学硕士点授权。中药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的获得,带动了我院整个中药学科的发展,以后又分化出中药化学、中药药理、药理、药物化学、药物分析等硕士点奠定了基础。中药学硕士点不仅为中药学教研室培养了大批专业高级人才,也为其他学科培养了大量人才骨干,这些研究生在全国各自专业领域已经成为骨干,并发挥积极的作用。

90年代后期,为了适应学校发展对高级专业人才的需求,开展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工作,他与北京中医药大学颜正华教授联合培养3名博士,目前已经成为学科骨干力量。

侯教授虽已退出教学岗位,但他强烈的事业心未泯,仍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尽自己绵薄之力,冀望我们的中医药事业沿自身的发展规律发展壮大,繁荣振兴,惠及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