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典故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杏林典故 > 正文

中药“刘寄奴”

2022-12-25 13:24 |  | 

刘寄奴是多种植物的别称,始载于《唐本草》:刘寄奴,生江南,茎似艾蒿,长三、四尺,叶似兰草尖长,子似稗而细,一茎上有数穗,叶互生。

相传“刘寄奴”的名字源自南北朝时期南朝宋武帝刘裕。刘裕称帝前,曾率兵出征新洲,在追剿敌军时,被一条横卧路上的巨蛇挡住去路,刘裕张弓搭箭射中巨蛇,蛇负伤而逃。第二天,刘裕带兵到林中继续搜查敌军残余,忽然听到悄悄细语声和杵臼之声,便派兵士前去查看,只见数名青衣童子正在捣药,兵士欲举刀杀之,众童子伏地哀求说:“我们并非敌兵,只因昨日刘将军射中我主,我主疼痛难忍,故命我们捣药治伤。”兵士们将此回禀刘裕。刘裕非常诧异,近前去看,众童子却不见了,只见地上有草药数束,遂命兵士将草药带回,将这种草药试敷伤口,甚是灵验,便在军中推广使用。兵士们认为是刘裕射蛇得药,便以刘裕的小名命名为“刘寄奴”。这也是历史上唯一用皇帝的名字命名的中草药,一直流传到现在。

中药刘寄奴分北刘寄奴和南刘寄奴两种。北刘寄奴为玄参科植物阴行草的全草,南刘寄奴是菊科植物奇蒿的全草,二者在功效表达上有一定的区别。两者都有活血散淤、通经止痛、疗伤止血的作用,南刘寄奴尚有化食消积的作用,北刘寄奴又可清热利湿。现代有研究证实南刘寄奴与北刘寄奴在活血化瘀方面的药理作用无明显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