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典故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杏林典故 > 正文

天人相应(三)

2013-09-10 10:45 |  | 宣统部

我接着告诉他,一千八百年前中国有一个人叫张仲景,他写过《伤寒杂病论》,在《伤寒杂病论》里提出了疾病的昼夜节律、七日节律。在更早的时候,在两千一百年前甚至两千五百年前的时候,中国有一本书叫《黄帝内经》,就提出了人体生理和病理的昼夜节律、月节律、四季节律、年节律,甚至更长的六十年节律。哈尔贝克教授一听,有点困惑,他说我做了这么多年的试验也就发现了七日节律和昼夜节律,中国医学这么早就提出生理、病理的这么多节律了?他就问我,你认为控制生物体的这些时间节律的机制和因素是什么?我说非常简单,天人相应。

那个英语翻译大概没有翻译过中医,他用了大概有五分钟的时间翻译。哈尔贝克教授晃晃脑袋,伸伸胳膊,表示没有听懂。我们所说的“天人相应”实际上是来自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现在社会上经常说,中医讲天人合一,实际上我在中医的经典里,无论是《黄帝内经》还是《伤寒论》里,都没有找到天人合一这样的话。那么在什么著作里找到的呢?在哲学的著作里头,在儒家的著作里头。战国时期的子思,后来的孟子,一直到东汉的大儒董仲舒,他们都讲的是天道和人道的合一,讲的是自然和社会的和谐,所以那是社会学家、哲学家讲的天人合一。在中医学的经典里,不用天人合一这样的话,它讲的是天人相应。

天人,天和人之间,也就是人和自然之间,相感应,相适应,相顺应。于是,在中医学里就有了这样的比喻:天有阴阳,人有脏腑;天有四季,人有四肢;天有五行,人有五脏;地有江河,人有经络。这些说的都是天人相应的理论。

天人相应是古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古人认为,大自然是人类的父母,大自然中有什么,人的身体里就有什么,所以大自然日月星辰的运动节律,也就是人体和生物体内生理、病理时间节律的根源,那么,人体内生理、病理的时间节律,真的是由大自然所控制的吗?

其实这个问题非常简单,我们人体的生理活动为什么有昼夜节律啊?有些病上午轻、下午重,到了晚上更重,第二天又轻了。我曾经遇到一个帕金森氏综合征的病人,他特别有时间节律,每天晚上六点钟到九点钟这段时间是他的魔鬼时间,这个时间段他的症状就加重了,浑身颤抖,吃饭筷子都拿不住。还有精神抑郁症的病人,常常是晨重夜轻,早上一醒,心情郁闷,全身酸痛,哎呀,我怎么又回到这苦难的世界。心理的痛苦和身体的痛苦那真是痛苦难耐,一到傍晚,太阳一落山,全身轻松了,心情好一点了,甚至下地能给孩子做饭了。有些病人发烧上午轻,到了下午体温就高了,这就是昼夜节律。

其实,我们的呼吸,我们的血压,我们的心率,我们的内分泌活动,我们胃肠的蠕动,我们的消化机能都有一个昼夜节律。很多人都是早上起来排大便,这不就是消化系统的昼夜节律的表现吗?那用在人体内找控制昼夜节律的生物钟吗?不用。我们的身体为什么有昼夜节律呢?不就是我们地球母亲自转一周的结果吗?

女性的卵巢活动为什么会有月节律呢?一个月来一次月经,一个月有一次排卵,这是因为月球绕地球一周给人打上的烙印。

月球绕地球一周,一个恒星月和一个朔望月,它的平均天数是二十八天多一点点。所以一个月是二十八天,有的女性的月经比二十八天少,那可能是二十五天,有的可能比二十八天多,那可能是三十五天,在这个范围内都是正常的。